如何设计橡胶制品的疲劳破坏
当橡胶受到反复交变应力(或应变)作用时,材料的结构或性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疲劳。随着疲劳过程的进行,导致材料破坏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
疲劳破坏的机理可能包括热降解、氧化、臭氧侵蚀以及通过裂纹扩展等方式破坏。疲劳破坏实际是一种力学和力化学的综合过程。橡胶在反复形变下,材料中产生的应力松弛在形变周期内来不及完成,结果内部产生的应力不能均匀分散,可能集中在某缺陷处,从而引起断裂破坏。此外,由于橡胶是一种粘弹性高聚物,它的形变包括可逆形变和不可逆形变,在周期形变中不可逆形变产生滞后损失,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是材料内部温度升高,材料的强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从而导致橡胶的疲劳寿命缩短。总之,橡胶的疲劳破坏不单是力学疲劳破坏,往往也伴随着热疲劳破坏。
在低应变条件下,T
g
越低,耐疲劳破坏性越好,如BR和NR;在高应变条件下,具有拉伸结晶的橡胶耐疲劳破坏性较高,如CR和NR。这是因为在低应变条件下,橡胶的应力松弛机能占主导地位,而在高应变区域,具有拉伸结晶的橡胶内部结晶,阻碍了微破坏扩展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常温下以形成多硫键的硫化胶的耐疲劳破坏寿命最长。在负荷一定的疲劳条件下,随交联密度的增加,硫化胶的耐疲劳性有一个最佳值。所以对于二烯类橡胶,在选用耐疲劳寿命长的配方时,硫化体系一般可用MBT、MBTS作主促进剂,DPG作辅助促进剂,硫黄用量适当。
补强性好的炭黑结构性较高,耐疲劳破坏较差。对橡胶稀释作用小的软化剂能增强橡胶分子的松弛特性,从而提高耐疲劳性。
以不饱和橡胶为主体的硫化胶,在空气中的耐疲劳破坏性比在真空中低,这说明氧化作用能加速疲劳破坏。为了提高耐疲劳性,应选用芳基、烷基和二烷基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等耐疲劳防老剂。
滞后损失
橡胶试片在往复循环作用力下变形时,即使往复速度相等,但应力-应变曲线并不重合(如图1)。图中OA为拉伸曲线,AC为回缩曲线。OAB所涵盖的面积代表试片伸长时外力对它所做的机械功;而CAB所涵盖的面积则代表试片回缩时所做的功。以上两个面积之差(OAB-CAB即斜线阴影部分)表示试片在一个往复周期中所损失并转化为热量的机械功,这种现象被称为“滞后损失”。
滞后损失若发生在轮胎,或在往复作用力下使用的其他橡胶制品上时,也同样会出现升温发热。由此可见,橡胶在周期性的动态受力条件下都会导致生热,并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温度越高,使用寿命越短)。
当橡胶受到上述往复外力作用时,为了达到变形,势必受到分子间的粘阻力所阻挡,并导致应变滞后于应力。为获得优良的动态性能,应最大限度地缩小滞后损失。但是,这种生热程度除了取决于周期力的频率外,还受到配方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动态条件下,由于配合设计上的差异,所产生的滞后损失也不相等。添加有助于降低分子内摩擦或增加分子间润滑能力的配合剂(如软化剂、增塑剂)都有助于减少滞后损失。
以上叙述侧重于从负面角度来衡量“滞后损失”。滞后损失对部分橡胶制品的使用的确带来不利。但是,在某些产品....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