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习橡胶塑炼原理特性方法及影响因素
生胶的塑炼原理
一.塑炼的定义
通过机械应力、 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式, 使橡胶由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塑性(可塑性) :橡胶在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其原来状态,或者说保持其变形状态的性质。
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
1.塑炼的目的
减小弹性,提高可塑性;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胶料溶解性和成型粘着性。
2.塑炼胶的质量要求
( 1)可塑度要适当
应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具有最小的可塑性。 过度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 耐磨性等,而且会增加动力消耗。
塑炼程度: 根据混炼胶工艺性能和制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
如:供胶、浸胶、刮胶、擦胶和制造海绵等用途的胶料,要求的可塑度较大,生胶的塑炼程度要高些。供模压用的胶料,则要求可塑性宜小。
一般:
胶管外层胶可塑度: 0.3~0.35;
胶管内层胶: 0.25~0.3;
胎面胶: 0.22~0.24;
胎侧胶 0.35 左右;
海绵胶 0.5~0.6
( 2)塑炼均匀
三.生胶的增塑方法和原理
(一)增塑方法
(二)塑炼原理
生胶的分子量与可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子量越小,可塑性就越大。 生胶经过机械塑炼后, 分子量降低,粘度下降,可塑性增大。由此可见,生胶在塑炼过程中,可塑性的提高是通过分子量的降低来实现的。
1.机械塑炼过程机理
在低温下: 在机械力作用下首先切断橡胶大分子链生成大分子自由基。(机械力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氧作为自由基接受体,起着阻断自由基的作用。)
在高温下: 机械力切断橡胶大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几率减少。 橡胶大分子在机械力的活化作用下, 氧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机械力起到应力活化作用,氧作为自由基引发体,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
链终止:橡胶氢过氧化物不稳定,分解生成较小的大分子,连锁反应终止。
2.影响塑炼的因素:
(1)机械力的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机械力对橡胶分子的断链作用,可表示为:
低温塑炼要求尽可能地降低辊温和胶温。
(2)氧的作用
实验证明, 生胶结合 0.03%的氧就能使分子量减少 50%;结合 0.5%的氧,分子量由 10 万降到 5000。生胶塑炼时,随着塑炼时间的延长,橡胶质量和丙酮抽出物(其中含有氧化合物)的含量不断增加,可见氧在塑炼过程中与橡胶分子起了某种加成作用,参与了橡胶的化学反应。
(3)温度的作用
存在双重影响:低温区( <110℃),随着温度升高,塑炼效果下降。——机械力作用高温区( >110℃),随着温度升高,塑炼效果提高。——氧的氧化作用
(4)静电作用
塑炼过....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