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新”材:深度剖析碳纤复材的机遇和挑战
要點提示:
碳纤最大的缺陷是成本高昂,所以暂时不适宜大规模量产应用;
2020
到
2025
年碳纤的运用会增加,也由豪车向普通商用车偏转;
中国客户在复材应用,也就是以塑代钢上仍在观望;
国内车企全面应用碳纤,还需要政府引导力度和新技术帮衬;
微结构技术将成为人类寻找轻量化技术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汽车行业,相较于铝合金等金属,碳纤复材算是一枝新秀。碳纤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它比重不到钢的1/4,但强度却非常强。而且其耐蚀性出类拔萃,因而渐受关注。
图片
碳纤在汽车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近日举办的全球汽车轻量化材料交流会(GALM Asia 2016)上,碳纤复材便成为了各路专家口中的高频词。
主机厂及供货商都对碳纤复材在车身减重上的应用进行研究,身为主机厂,印度塔塔汽车(Tatamotor)目前便正在寻找合适的复材应用在合适车体位置,以兼顾减重及安全性。供货商,以麦格纳(Magna)为例,则是当客户的减重项目产生时,能应用正确的工艺去进行量产,因为这些生产工艺与传统的注塑工艺不同;科盛(Moldex3D)作为工艺模拟软件开发商,则扮演确认产品制造可行性分析的角色。
在会议现场,《CPRJ中国塑料橡胶》采访了分别来自上述主机厂、供货商以及汽车研究院等行业专家,且听他们对碳纤这一材质的深度剖析。
暂不宜大规模量产应用
塔塔汽车内饰设计部门经理Kedar P. Godse认为碳纤维目前较为昂贵,主要应用在奢华车型如超跑车身。在将来如果碳纤材质能够更多应用到基础款车型上,费用会下降。碳纤主要优点在于重量轻,比钢铁韧度强度好,抗撞击性能良好,最大的缺陷还是成本高昂问题,所....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