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解读增塑剂

知识中心 > 塑料行业 > 解读增塑剂


解读增塑剂


解读增塑剂

  任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00062)

  中图分类号: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4-0059-03

  2011年5月,台湾地区厂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用增塑剂取代成本更高的棕榈油作为乳化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增塑剂污染食品事件。增塑剂也因此成为时下的热点词汇。尽管如此,大众对增塑剂的真实面目还知之甚少。

  1.什么是增塑剂

  增塑剂(plasticizer,我国台湾地区叫塑化剂),在《辞海》中的定义是:“能增加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的可塑性的有机物质。”通俗地讲,增塑剂就是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增加材料塑性,使之易加工,赋予制品柔软性的化学品。

  增塑剂按化学结构分类有脂肪族二元酸酯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苯多酸酯类、苯甲酸酯类、多元醇酯类、氯化烃类、环氧类、柠檬酸酯类、聚酯类等多种。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约占增塑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此类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有轻微芳香气味或无味的无色液体,具有高稳定性、低挥发性,在水中溶解度低,但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材料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并且成本低廉。目前,邻苯二甲酸酯类在全球主要工业国的环境中已达到了普遍检出的程度,已商品化的常用的此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其中,DEHP又称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与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是同分异构体。DEHP是欧洲及美国的叫法,而DOP是其他地区的叫法,中国多数称DOP。这次台湾饮料安全事件中的主角,正是DOP这种物质。

  2.增塑剂的发展

  增塑剂是最早使用的塑料助剂。19世纪下半叶,就曾采用樟脑作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但早期使用的塑料增塑剂品种均属于天然化合物。直到1912年,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纤维素树脂的增塑功能被发现,才拉开了合成酯类增塑剂开发研究的序幕。1935年,聚氯乙烯(PVC)生产工业化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迄今报道可作为增塑剂使用的化合物多达2000种以上,但实际上工业化的品种不过150种,主要用于包装材料、玩具、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电子与医疗部件等大量耐用并....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聚甲醛的应用 下一篇:通常说的PCABS合金,到底各自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