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一把白色“双刃剑”
每到秋收和春种时节,马明秀都会穿梭于田间地头,她不是忙于庄稼的播种或收割,而是源于她从事了一份新的职业——农田保洁员。
马明秀是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梅南村村民,2015年10月,她成为了梅南村的农田保洁员,负责捡拾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河道沟渠等区域的废旧地膜,同时督促农户及时清理自家的废旧地膜。
像马明秀这样的农田保洁员,在金昌市有234名。记者了解到,这是甘肃省对废旧地膜回收的一种探索。但实际遇到的困难很多,不止让甘肃很头疼,全国其他地区也不例外。
1979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随后大面积推广。截至2014年,全国地膜用量达到144.1万吨,覆盖面积超过3亿亩。地膜的作用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是“劳苦功高”,但废旧地膜产生的“白色污染”,也让许多地方政府和农民挠头不已。
增产与污染有矛盾,回收和降解有难度,如何缓解土地难以承受之重,探索地膜“白色污染”的解决之道,成为困扰农业生产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
增产与污染“难舍难分”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防病抗虫和抑制杂草等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已有试验和应用效果也显示,地膜覆盖技术能使粮食作物增产20%~35%,经济作物增产20%~60%。
截至目前,地膜覆盖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覆盖作物种类从最初的经济作物扩大到棉花、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大田作物。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西北的玉米和棉花产区、东北的花生产区、华北的花生和棉花产区、西北的烟草产区以及所有蔬菜集中产区,是地膜使用强度较高的区域。
2008年以来,甘肃省开始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创新研发推广以地膜应用为核心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据统计,2015年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2863.92万亩,地膜使用总量17.56万吨。
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李崇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膜覆盖技术一举解决了粮食生产不稳定的历史性难题,结束了甘肃“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为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探索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