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钛产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说到我国海绵钛产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不妨勾勒出钛工业“前世今生”的画面,有了“前世”的根基,才会有“今生”的延伸: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冶金部向毛泽东主席呈送《争取有色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的报告,建议将包括钛在内的64种有色金属全部研制出来。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说:“64种有色金属没有它不行”。同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10公斤海绵钛扩大试验场时说:“钛这种金属十分重要”。钛金属因此起步较早,成为走在前面的一种金属。我国钛工业的前世大致经历了--
1954年至1958年的研制阶段:1955年11月在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综合研究所(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前身)用镁还原法试制成功纯度为99.3%的海绵钛;
1959年至1964年是海绵钛工业化阶段:抚顺铝厂钛生产车间于1959年3月投产,当年只生产了8吨。1960年沈阳苏家屯加工厂建成我国第一个钛材加工车间,使当时飞机等军工产品试用钛材有了可能;
1964年至1971年钛初步发展阶段:1964年在贵州筹建遵义钛厂,陕西筹建我国第一个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厂(现宝钛集团)。1970年9月,遵义钛厂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期间先后形成6个海绵钛厂,产量由1961年的54吨增加到1971年的1224吨,钛材由1964年的不到2吨增加到1971年的280吨;
1972年至1977年为徘徊阶段:文革带来的危害很大,1976年至1977年全国年产钛已下降到不足600吨,钛生产逐渐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同步发展的日本、美国已经把中国钛工业甩在了后面);
1977年至2000年为钛工艺发展成熟期:海绵钛遵义钛厂为主,钛加工以现宝钛集团为主,工艺逐步完善,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展开技术攻关科学试验。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下海都有钛工业的贡献。但,总体来讲钛的推广应用还很狭窄。198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在《我国钛工业的三十周年》上说--
多年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我国钛工业还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大力发展钛白工业,二是必须抓好钛的应用推广工作,这是对发展新材料带有普遍意义的事。
美、英等国钛的用量最大的是航空制造工业;前苏联的钛用在海、空军工的建设上;日本是靠出口和用在电站、化工等工业上。尽管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促进下,1982年由经委、计委、科委等共16个部门组成全国钛的应用推广领导小组,但由于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造船业使用钛的局面尚未打开,在“空中”、“海上”还缺乏稳定的市场。一直到2000年,我国钛工业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与美国、日本、前苏联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了解前世,再看今生。
2001年至今高速发展期,成为全球最大的钛生产与消费大国:2000年前是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2001年后是我国钛工业高速发展的“今生”。如果说钛是二十一世纪必将崛起的第三金属,那它在中国的崛起才最有说服力。
一组枯燥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与“今生”的巨大变化。1970年至2004年这期间我国海绵钛工业发展慢慢以遵义钛厂为主,抚顺钛厂基本处于停产与半停状态。这期间遵义钛厂产量如下:
七十年代十年生产1123吨;八十年代十年生产8147吨;九十年十年生产13342吨。年产量一直到2000年也没越过2000吨关口(这期间俄罗斯、日本、美国都是万吨级别)。2001年我国海绵钛产量跃上两千吨关口,产量占全球3%,钛材占全球7.5%。2005年海绵钛产量达到9511吨,占全球 .4%,钛材产量占全球12.4%。2006年海绵钛产量首次突破万吨达到18037吨,从此我国海绵钛及钛材产量奋起直追,到2014年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2012年、2013年海绵钛产量都在八万吨以上(仅发挥15万吨产能的一半),钛加工材达到五万吨。然而,全球第一的光环背后,留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思考。
我国六、七十年代曾经有6家海绵钛厂,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只剩下北方抚顺钛厂(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南方遵义钛厂,这种局面延续到2004年被彻底打破,从竞争发展的角度看是一件好事,打破了遵义钛厂的寡头垄断。伴随2004年海绵钛供不应求,价格直线上升,暴利凸现,有价无市现象的刺激,一些拥有资本的地产商、服装商、酒店商等纷纷集资卷入建钛厂,老企业扩建,新企业呈出不穷,很快,南....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