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百科讲堂】化学趣史(五)告别毒战

知识中心 > 化工材料 > 【百科讲堂】化学趣史(五)告别毒战


【百科讲堂】化学趣史(五)告别毒战


毒之端

战争无疑是一项考验科技能力的较量,化学的作用历来不可小视,从早期的冷兵器到后来的火器的发展,核心科技都与化学息息相关。相比之下,还有一类与化学技术相关的武器则显得颇为神秘,那便是毒剂。投毒本就是一种颇具隐蔽性的伤害方式,不难想象这种方式用于大规模实战中时,那必定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威慑。

现在一提起军事用毒,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化学武器,但把毒用到战争中,其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图片

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已有的史料足以证明,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中国人在军事中用毒的水准是最高的,毫无争议。

在《春秋公羊传》中,其中有一段记载道“遂民共以药投其所饮水中,多杀之”,这是一个叫遂的地方被齐国袭击,当地民众在饮水中下毒进行抵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77年,是目前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军事用毒。在《左传》中则记载了更著名的一次战役——迁延之役,那是公元前559年,晋悼公纠集鲁国、郑国等国组成联军攻打秦国,当时秦国还很弱小,看似不堪一击。然而等到联军好不容易渡过泾河之后,“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一举扭转了战局。

对比两份史料,可以发现对于“毒”的描述分别用的是药和毒两种说法。据相关研究考证发现,中国上古的老祖宗们挑选药材的标准是有毒之物,当时的思想认为对人有毒才可能入药,药是毒的子集,所谓药其实都是毒,直到春秋时期,药与毒也是不区分的,而一些现代词汇如“耗子药”也还保存着这一特征。现代毒理学中的一条基本概念就是所有物质都有毒,只是剂量不同,不难发现三千年前的思路与之还有几分相似,反倒在《神农本草经》上对药的划分出现了上品一说,后来很多人开始追求所谓无毒之药的思想很值得推敲。

此外,上述两份史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投毒的媒介都是饮用水,这确实也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不仅因为军事活动离不开水源,更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河流的流动是有方向的,所以如果处于上游高地,投毒显然是一种伤人一万只损人品的做法,效率不可谓不高。尤其注意秦国投毒的对象是大规模的军队,而且对时间点把握得很好,可见这绝非是一次被逼无奈的选择,而是在计划内实施的战术,这从侧面反映,当时军事用毒已发展得比较成熟。

这并非是胡乱推测,因为在《墨子》中又有了新的记载,书中比较靠后的“杂守篇”很具体地提到,要经常让边境地区多种些芜、芒、乌喙、椒叶等有毒植物并蓄积,等到敌人来的时候,投到水沟、水井中,实现对敌的阻击。。

毛莨科植物乌头,因军事活动而专门种植

我们对比同时代的西方记录,仅找到一段只言片语提到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军队用硫磺点火焚烧松枝、沥青产生的毒烟对雅典城进行攻击,时间是公元前429年。或许由于近代史学的西方视角,这段历史长期被误认为是军事用毒的开端。但先不说史料来源与时间的问题,单说此次事件中用毒种类与投毒方式,通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毒烟气,主要利用风媒进行投毒,显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非纯粹的战术性投毒。这种投毒方式似乎在西方世界比较流行,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也遭遇了波斯人用类似方法制造的毒气,再后来,罗马人也学会了这一招。

。现代词汇中的“毒”具有深刻贬义,使用有毒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武器显然也是极不人道,但我们不必为先人们避讳,在那个时代来说,相比于坑卒、屠城等事件来说,在军事行为中用毒,特....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生物识别新技术--脑洞大开 下一篇:【百科讲堂】锂的10大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