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异丙醇中毒

知识中心 > 化工材料 > 异丙醇中毒


异丙醇中毒


异丙醇(异二醇)通常用作消毒剂、防冻剂及溶剂。异丙醇中毒常因乙醇替代品或是自我伤害。摄入异丙醇主要表现为CNS抑制,其毒性和治疗与乙醇类似。单独的异丙醇毒性的致命性很少见,但可因摄入后的心血管抑制,加重休克而产生严重影响,支持性治疗可以避免绝大部分患者死亡。从甲醇和乙二醇中区分出异丙醇中毒是非常重要的。异丙醇不会导致阴离子间隙酸中毒升高,视网膜毒性(甲醇)或肾功能衰竭(乙二醇)。 

药理学和毒理学

异丙醇是一种镇静催眠药,其毒性与乙醇的毒性非常相似。异丙醇在CNS中的确切作用机制仍不确定。目前多考虑膜流动性或功能的改变以及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相互作用。醇的分子量与其镇静作用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大小的增加,镇静作用也随之增加。动物的半数致死剂量在4-8g / kg之间。许多文献错误地估计人类致死剂量为250 mL(<400 mL的70%溶液)。

异丙醇被醇脱氢酶家族酶代谢为丙酮。摄入几克后就开始产生丙酮,其消除比形成慢,这导致了丙酮的积累。丙酮本身是一种温和的CNS抑制剂,但可能会加剧异丙醇引起的CNS抑制。这也是异丙醇会产生酮症的原因。

异丙醇代谢为酮(醇脱氢酶)而不是醛类。而酮不能被氧化成羧酸。因此,异丙醇极少发生酸中毒,明显比甲醇或乙二醇的毒性低得多。

动力学

与乙醇一样,异丙醇在口服后迅速被完全吸收。摄取后约1-2h出现血清峰浓度和临床效果。真皮暴露后,特别是在婴儿,可能会有大量吸收。

异丙醇主要通过醇脱氢酶代谢为丙酮,但该酶家族对异丙醇的亲和力比乙醇低约一个数量级。因此,少量的乙醇有效地阻断异丙醇的代谢并减缓其清除。在不存在乙醇脱氢酶(ADH)抑制的情况下,血清消除半衰期约为2.5-8h。丙酮消除速度较慢,可变半衰期超过10h。当ADH抑制剂(如乙醇或甲吡唑)存在时,异丙醇清除率显着降低,在一例报告中血清消除半衰期为28h。通过血液透析迅速清除异丙醇和丙酮,清除率超过200 mL / min。

临床表现

异丙醇表现出....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季戊四醇四苯酯的制备 下一篇:异丙醇和酒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