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涂料】涂料调色基础知识(颜色篇)

知识中心 > 色彩中心 > 【涂料】涂料调色基础知识(颜色篇)


【涂料】涂料调色基础知识(颜色篇)


颜色的品种变化无尽,绚丽多彩,但各种颜色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涂料颜色亦是。涂料除了具有保护防腐和防霉、导电、降噪等特殊功能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家装饰出色彩斑斓的生活气息。然而由于各个颜色都具有独自的特性,所以它对人们的视觉、心理、生理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涂料颜色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调色。

颜色的基本概念

掌握颜色的基本概念是涂料调色的基础,每一种颜色都可用3个参数来确定,即颜色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和彩度。

1、色相

也称色别、色调,是指色与色的区别,色相是颜色最基本的特征,它由光的光谱成分决定的,由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给人以不同的色觉,因此,可以用单色光的波长来表示光的色别。这一属性可以使我们将物体基本描述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

七原色说:

后人将牛顿举例之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误以为他提出七原色。

六原色说:

魏纳(Verner)于牛顿七色中去靛而认为红、橙、黄、绿、蓝、紫为六原色。瑞士色彩教育家伊登(Johannes Itten 1888-1967)依据P. O. Runge的取色料三原色加其中间之二次色,成红、橙、黄、绿、蓝、紫六原色。

五原色说:

古希腊人以白、黄、红、蓝、黑为五原色。

四原色说:

由红、黄、绿、蓝四色组成红、绿与黄、蓝两色对,赫林提出,NCS色彩体系采用此说。

三原色说:

勒布朗(Jacob Christoph Le Blon 1667-1741) 的<色彩论> (Traité du Coloris, 1756) 可能是最早提出三原色说的论著。

生理三原色红、绿、紫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色料三原色洋红、黄、青蓝

2、明度

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通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同一色别会因受光强弱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度,一同的色别之间也存在明度的异同。人眼对不同颜色的视觉灵敏度不同,不同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3、彩度

也称饱和度,是指色的纯度,也称色的鲜艳程度。饱和度取决于某种颜色中含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小。        

明色:纯色加白变淡

暗色:纯色加黑变暗,又称为影色

浊色:纯色加灰成中间色

清色:明色与暗色均为清色

如果将所有的色彩装在一个空间里,每个颜色均独立占有一个位置!

概叙

合理的色彩布置在创造舒适的作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色彩调节可使环境变得更加明亮;减轻眼睛和全身的疲乏;增强工作的乐趣,提高劳动效率;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体现某种风格和情调;减少事故和灾害,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对物质的爱护心理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色彩美感的追求不断提升,颜色的调配也就日益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不难发现,调色技术就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主要在纺织印染、涂料、油墨、食品、药品、化妆品、纸、墨水、陶瓷等领域。下面将要介绍的是涂料行业中木器涂料的颜色调配,但不论哪方面的调色,都应是遵循颜色在色谱中的变化规律的。

涂料调色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色彩,如蓝天、白云、红花、绿叶以及一切物体颜色。所有这些都只有在光线照射的条件下才能呈现出来。物体在日光照射下的颜色,如果光源的颜色改变后也将随之改变。由此可知,人眼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是由于光的存在,颜色都是光作用在物体表面后,发生了不同的反映,再刺激了我们的眼睛而产生的。不同的光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得到不同的颜色感觉。

自然界物体可分为发光体和不发光体两大类:

发光体:本身能发射光谱的物体称为发光体或称发光源,发光体的颜色是由它的发射光谱决定的。(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之亮度,故称为加法混合。)

不发光体:不发光体又分为透明体与不透明体两类。不发光体只在光线作用下才能呈现颜色,颜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结果,所有颜色都离不开光。例如,色料指的就是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后,呈现各种不同色彩的颜料或染料等物质。(减法混合主要指的是色料的混合,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饱和度也会有所下降。) 

颜色感觉与听觉、嗅觉、味觉等都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光照射物体经反射或透射后刺激人眼,人眼产生了对此物体的光亮度和颜色的感觉信息,并将此信息传至大脑中枢,在大脑中将感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色知觉。

外界光刺激-色知觉-色感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光学、光化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方面问题,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颜色和光及人眼的观察生理、心理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通过大量实验为基础已建立了一套定性、定量描述颜色的理论,称为色度学。

1、光与颜色

1.1、可见光波与颜色

光是一种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范围从r射线到无线电波,电磁辐射中仅有一小段能够引起眼睛的兴奋而被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见光谱的范围,可见光谱的波长从380nm到780nm,这一段波长人眼是可以看见的,不同的波长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

颜色

      波长(nm)

    范围(nm)

700

640-780

620

600-640

580

550-600

绿

510

480-550

470

450-480

420

380-450

表中波长的范围只是粗略的,实际上从一种颜色过度到另一种颜色是一种渐变的,并且颜色随波长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太阳光是一种强光,人们感觉太阳光是白色的,但事实上我们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辐射到一幅白幕上,就会展现出一条具有各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带。1666年,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做了人类首次用三棱镜分离太阳光束的实验,并由此证明,太阳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通常进入我们的眼睛的光线很少是纯粹的单色光,只有在实验室中,利用单色仪才能观察到单色光,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各种波长的光线一起进入我们的眼睛的,是一种混合光,混和光随着各种波长光能量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短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蓝紫色,长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红色等。

1.2、自然界物体的颜色

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我们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结果。物体的颜色一般分为表面色和光源色,表面色即不发光物体的颜色。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照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它受光源条件的影响。绿色物体在日光下看是绿色,是由于将日光中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成分则被它吸收了,当这个绿色的物体放在红光下看就变成黑色了,这是由于红光中无绿色的成分被它反射。

月光的亮度比日光暗得多,只有日光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在月光下是看不出鲜明的颜色的,月光中青、绿成分色光较多,不论什么颜色的物体在月光下看都带有青、绿的色彩。

如果一个物体表面把照射在它上面的白光中的所有组份全部反射出来时,则物体呈白色。而白光中的所有组份都以同样的程度被物体所吸收时,物体则呈灰色,被吸收的光量越大,灰色越深,全部吸收时物体便呈黑色。(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分而变化的,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色光的反射和吸收就构成了这个物体的颜色,若物体全部反射射来的光线,一般达70%以上,看来就是纯白的,若全部吸收射来的光线,一般仍可反射5%-10%,看来就是黑色的)。

如果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被有选择地吸收,即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了其余的光,则物体便会呈现那部分反射光的颜色。如红光被吸收,物体呈蓝绿色;绿光被吸收时,物体呈红紫色;黄光被吸收时物体呈蓝色,反之,当蓝光被吸收,物体呈黄色。组成光的各组份被选择吸收时,物体呈黄色。组成光的各组份被选择吸收的结果,使物体会呈现出红、橙、黄、绿各种颜色。

自发光物体的颜色称为光源色,是由光源以及自身被激发后的发射光谱分布所决定的,如荧光色、珠光色等。

2、颜色的基本特性

2.1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

描述一个颜色必须考虑到色调(H)、饱和度(C)、明度(L)三个颜色的基本属性。

色调是指在物体的反射光线中以那种波长占优势所决定的,不同的波长有不同的颜色感觉,为了研究与运用方便,通常将其连结成环状(见图2),这种环状称为色相环或色轮。

图2 色轮

饱和度是颜色....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涂料调色大全,技术员的法宝!、调色原理你懂多少? 下一篇:【资料】史上最全油漆调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