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橡胶的颜料搭配
大多数橡胶产品都着色为黑色、灰色或是白色。这些都是非彩色颜色。此外,还有彩色颜色包括如红色、蓝色、黄色、绿色、棕色、粉红色等彩色。橡胶产品不仅可以通过各色颜料混合物来进行着色,也可以使用一些非主流色的特定颜料如橘红色、绿色和粉红色来进行着色。
对着色剂要求:
1.鲜艳性 着色剂对外来光线具有较高的反射能力,让产品充分显示出明快、光亮的视觉感。使用着色剂的橡胶制品一般都要求色彩鲜艳,而有些着色剂(如三氧化二铁)在鲜艳度方面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使用后色泽暗淡,因此,只适用于内胎、纯胶管等非生活用品。
2.有一定的抗外界因素影响能力,其中包括抗光晒、抗温度变化、抗迁移、抗水渗出,以防止和抵御外来因素对产品色泽稳定性的损害,从而长期保持产品的外观。
(1)耐晒性
有些着色剂虽然外表鲜艳,但经不起日照,例如,立德粉光晒后会泛黄,因此切忌单独配用,须添加少量群青调节。
(2)热稳定性
有些着色剂遇热后分解,或与其他成分反应而出现色泽变异。受热有的发生在生产过程(如硫化阶段)中,有的则出现于使用阶段。
(3)非污染性
在硫化中着色剂因受热分解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有害物质,为了不污染环境要求着色剂不产生这类分解物。
(4)抗水渗性
橡胶制品在硫化阶段会接触到水蒸气,而在使用过程中也难免与水分接触。因此,要求着色剂能抗水渗透,以保持色彩牢度。
3.符合着色专用性能指标在着色剂和被着色体(橡胶)之间的互动上,应该考虑两个专
项性能:
(1)着色率(tintingstrength)
所谓着色率是指单位(无论质量或体积单位)着色剂能遮盖被着色对象(例如橡胶)的相对值。这个值越高,表明着色率越强,或意味着着色效果越好。通常,着色率的高低取决于着色剂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跟粉体的细度(粒径)密切相关。粒径越小,着色率越高。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色素炭黑(粒径10nm)用于着黑色时,其效果大大超过高耐磨炭黑(HAF,粒径29nm)。总之,着色剂的粒子越细,其着色率也越高,着色效果越好,所需的着色剂用量越少。部分着色剂比较昂贵,所以,高着色率有助于降低成本。
(2)遮盖力(coveringforce)
遮盖力是反映着色剂着色能力的另一尺度,即对橡胶底色(天然橡胶为棕色)的覆盖能力。它应该被看成是有否着色效果的先决条件。遮盖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着色剂固有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分散度(细度)有关。对某一特定的着色剂而言,其细度为500目时的遮盖力大大超过300目时的遮盖力。以炭黑为例,色素炭黑的粒径为10纳米,而高耐磨炭黑为29纳米,所以,两者的着色效果大相径庭。遮盖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材料的折光指数。通常,着色剂的折光指数与橡胶折光指数相差越大,反射作用越强,遮盖效果也越好。如钛白粉的折光指数为2.55-2.7,立德粉为2.0,都超过橡胶的折光指数,所以,遮盖力良好,适宜于作为打底材料使用。同理,轻质碳酸钙的折光指数为1.5-1.6,与橡胶的折光指数十分接近,它的遮盖力就十分有限。
人们习惯上把着色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由于特性和色泽不同,它们又可分成许多品种。这两类的通性如下:
(1)无机类
大多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使用较多的品种有二氧化钛(钛白粉)、立德粉(锌钡白),后者因遮盖率强,常用来遮盖橡胶的底色,为其他着色剂的着色奠定基础,所以,在浅色制品中常被使用。群青常被用于抑制立德粉的泛黄倾向(加入1份即可)。被作....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