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工业辉煌70年与时俱进,沿着资源化、绿色化发展大道负重前行
——中国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基本上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度,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也逐步加快,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化利用为主、不断创新的绿色发展道路,为我国的发展和废橡胶循环利用做出了历史贡献。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大道。
我国的再生橡胶工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地区用翻胎胶粉与植物油混合,经直接加热制造再生橡胶。后来有了改进,将胶粉与植物油混合后,装入长方形铁盒里,放进硫化罐里加热数小时,制成再生橡胶“胶砖”的油法脱硫工艺。30年代末,在上海、天津、青岛、沈阳等地相继出现油法或类似油法的再生橡胶生产。此后,十几年我国再生橡胶工业发展极为缓慢,直到解放前夕,仍停留在小作坊手工操作的水平上。
我国再生橡胶真正形成橡胶工业中的一个行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合并众多小厂、小作坊,建成较大的再生橡胶厂,到1952年全国再生橡胶产量达1500吨左右,其中上海上联橡胶厂的产量达844吨,成为我国第一个正规的油法再生橡胶生产企业。同时,国家又在上海、沈阳两地投资新建国营再生橡胶厂,1955年、1956年在上海橡胶厂和沈阳新生再生胶厂分别建成水油法再生橡胶生产线,这两个厂的建成,是我国再生橡胶工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使当时的再生橡胶产量增加了5000吨。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资源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经有过用20吨大米换取1吨进口天然胶的历史,那时再生橡胶也被作为三类战略物资受计划控制,得到高度重视。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又在蚌埠、天津、北京等地投资新建和扩建了部分再生橡胶厂,之后我国再生橡胶产量大幅度上升,1960年我国再生橡胶产量达23716吨,比1952年增加了15倍。
60年代国家开始注意再生橡胶生产的布局合理化,相继在重庆、济南、广州、湖南等地新建再生橡胶厂,使我国再生橡胶生产分布趋于合理,减少了废胶原料及再生橡胶产品的往返运输。
1974年国内完成了3000吨水油法再生橡胶生产工厂的设计方案,尔后,国家投资新建和扩建了泰州、高密、黄石、平湖、许昌、公主岭、昆明、齐齐哈尔、北京、重庆等地3000吨规模的水油法再生橡胶厂。至此,我国重点再生橡胶厂已发展到23个,分布于全国20个省、市、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左右,形成了以水油法为主体再生橡胶生产体系。
进入80年代后,我国再生橡胶工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除了23个重点厂相继扩大生产能力外,各地又新建了很多小厂,到1985年再生橡胶产量愈15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再生橡胶生产国。
1990年,由于油法、水油法生产工艺在生产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化工部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提出,在国内组织开展“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的攻关试验。历经三年多的攻关,“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项目,终于於94年4月9日在合肥顺利通过国家化学工业部科技鉴定。
此后,我国自主研发的这项“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不仅在国内迅速成功推广,并走出国门,为世界废橡胶综合利用事业作出了贡献。2008年我国生产245万吨再生橡胶,其中至少90%以上采用了该工艺。“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的研发成功,彻底改变了我国再生橡胶产业命运。
今天,在原来动态脱硫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常压连续脱硫工艺,使再生胶生产更加环保和绿色,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和产品的环保绿色。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史上变化最大的几年。传统的行业内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在不断加大,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随着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企业实现了绿色转型,实现了清洁生产。
再生胶生产在我国是废橡胶利用的主力军,再生橡胶本身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世界再生胶产量73% 在中国生产,中国再生胶生产企业除澳门、香港外,遍布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废橡胶来源主要是报废的轮胎、力车胎、胶管、胶带、胶....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