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胶漆分水现象和浮色发花控制
乳胶漆分水现象和浮色发花控制
乳胶漆在储存过程中常出现絮凝分水和浮色发花现象,影响涂料的开罐效果、流平性、遮盖率、色泽、涂层光泽、附着力和耐水耐碱性,造成该现象的因素很多,涂料原材料如乳液、颜填料、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等以及配方和生产工艺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就该现象的产生和控制作一初步探讨,以便抛砖引玉。
造成乳胶漆分水现象的影响因素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分水现象的关键是在增稠剂作用下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能井深度和位置。而影响能井深度和位置的因素有很多,如增 稠剂的分子结构、乳胶的性质及影响增稠剂分子间或增稠剂与粒子间缔合的助剂、表面活性剂等。
造成乳胶漆分水现象的影响因素
1、增稠剂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聚缔合型增稠剂基本为线型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决定增稠剂分子的均方末端距,同时也决定亲油端基的含量。此两因素对能井的深度和位置都有影响。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能井的位置越靠前,能井深度越深。表现出的结果是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使乳胶稳定的最低固含量越高。乳胶的固含量在此最低固含量以下时都会产生分水现象,也就是说增稠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产生分水的可能性越大。理论的模拟计算可以获得此结论,也可以直观理解这个结论。首先,常用商品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为线型含有两个亲油端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亲油端基含量也就越高,形成的表面能井越深;其次,假如将增稠剂亲水链段看成弹簧,亲油端基结合在乳胶粒子上 亲水链段越短 ,将粒子诵过桥联拉得越近。实验也证实此结论。当乳胶粒径为45nm,增稠剂用量11.3 mg/ cm3增稠剂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时,乳胶固含量 低于54%时出现分水。而增稠剂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00时,乳胶固含量低于29%出现分水[9]。
2、亲油端基的影响
亲油端基的大小决定增稠剂与乳胶粒子作用强弱,亲油端 基越大,增稠剂与粒子的缔合越强。形成单位表面能井越深,端基的大小决定表面能井的深度。端基越大造成分水的可能性越大。
3、乳胶固含量的影响
在乳胶粒径不变的前提下,乳胶固含 量越高,首先 是粒子总表面积越大。单 位粒子表面吸附的增稠剂的亲油端基越少。单位 表面能井越浅:其次固含量增加,在乳胶粒径相同时粒子本身间距也变小。粒子间距处于能井位置时。即使增稠剂在粒子间形成桥联也不可能将粒子拉得更近。当粒子原有间距小于能井位置时, 粒子间还会产生排斥作用。因此高固含量乳胶体系-般难以产生分水现象。低固含量乳胶体系易产生分水。采用乳胶体系稳定的最低固含量作为体系分水点指标。
4、增稠剂用暈的影响
是理论模拟计算增稠剂用量与表面能曲线。随着增稠剂用量增加,表面能井的位置向大的间距移动,同时表面能井的深度随着增稠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化。在增稠剂用量低时,表面能井深度随增稠剂用量增加而逐步增加。到一定浓度后,增稠剂用量增加,表面能井深度又逐步变浅。由干分水现象与表面能井的位置和深度有关。当增稠剂用量少时,表面能井深度浅。能井不足限制粒子的布朗运动能。乳胶不出现分水:当增稠剂用量大时,能井位置向长间距移动,同时能井深度也降低,乳胶也不出现分水。两条曲线与x轴分别围成的区域为其分水区域。分水区域出现在一一定的增稠剂用量范围,增稠剂用量低或高时体系都不出现分水。
5、乳胶粒径的影响
乳胶粒径对分水现象的影响机理和乳胶固含量的影响机理本质是相同的。对于固含量相同的乳胶,其粒径越小,首先粒子总表面积会增加,单位粒子表面的增稠剂吸附量就降低,表面能井深度下降:同时粒径越小。在相同的固含量时。乳胶 中粒子间距也会降低。因此乳胶粒径越小。越不易形成分水。粒径为84nm的乳胶的分水区域比粒径为45nm的乳胶范围大。
6、乳胶特性的影响
在乳胶合成时表面活性剂或保护胶使用较多, 粒子表面被表面活性剂或保护胶占满,没有空余的点与:增稠剂亲油端基缔合。乳胶粒子与增稠剂缔合减弱,乳胶不易产生分水。相反乳胶合成时表面活性剂或保护胶使用较少时,乳胶粒子表面空余大量能与增稠剂亲油端基的缔合点,乳胶粒子与 增稠剂的缔合加强。乳胶易产生分水现象。
7、其他因素的影响
乳胶体系配方中,添加解缔合物质 。如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润湿剂等,这 些物质可以破坏增稠剂亲油端基的缔合。这些物质的加入可以改善乳胶体系的抗分水性能,但这些物质的加入也会改变涂料的流变学性能。
乳胶漆絮凝分水成因与控制
颜填料的沉降速度与研磨细度成倍数关系,与颜料密度成正比,随体系粘度增加而下降。实际沉淀体系更为复杂,....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