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疲劳基本理论
一
疲劳分析背景
在日益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每年因结构疲劳大量产品在其有效寿命期内报废,由于疲劳破坏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时有出现。
据统计,每年早期断裂造成的损失达$1190亿美元,其中95%是由于疲劳引起的断裂。应用疲劳耐久性技术,其中的50%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许多企业将疲劳耐久性定为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机械产品的疲劳寿命通常是通过一定量物理样机的耐久试验得到,不但试验周期长、耗资巨大,而且许多相关参数与失效的定量关系也不可能在试验中得出,试验结论还可能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
产品投放市场后,耐久性问题的出现造成许多新产品失去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又使企业形象蒙受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疲劳耐久性与可靠性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是国产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现代设计技术,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设计出高耐久性产品成为可能。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ANSYS-SAFE,可在物理样机制造之前进行疲劳分析和优化设计,预测产品的寿命,真正实现等寿命周期设计,并可极大地降低制造物理样机和进行耐久性试验所带来的巨额研发费用。
二
疲劳的基本概念
01
疲劳的定义
当材料或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或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疲劳破坏。
02
疲劳破坏的特征
材料力学是根据静力试验来确定材料的机械性能(比如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的,这些机械性能没有充分反映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特性。因此,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工作的零件和构件,如果还是按静载荷去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发生突如其来的破坏。
疲劳破坏与传统的静力破坏有着许多明显的本质区别:
静力破坏是一次最大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疲劳破坏是多次反复载荷作用下产生的破坏,它不是短期内发生的。
当静应力小于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时,不会发生静力破坏;而交变应力在远小于静强度极限,甚至小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疲劳破坏就可能发生。
静力破坏通常有明....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