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人文】橡胶专家的海南往事
上世纪50年代初,一大批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奔赴海南,加入海南农垦建设大军的行列,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为海南垦区的勘测规划、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从1951年12月至1960年,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专家近600人,投入海南农垦的建设。
本期周刊对橡胶科研专家于纪元、橡胶植保专家谭象生和参与农垦勘测规划事业的科研工作者高明环的事迹进行报道,以纪念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南下报效祖国、参与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建设的大学生们。
高明环:结缘胶林一生无悔
高明环近照。马静 摄
文\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勇
口述人
高明环,192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林业专修科,1953年到海南垦区参与勘测规划等方面工作,1974年调到海南农垦中学当老师,1981年初到海南农垦局科技处工作,1989年退休。
辞亲别友奔南疆
1950年,我考上南京大学林业专修科。1952年开学不久,学校通知农学院学生要去广东执行任务,具体做什么没说,还特别强调不许告诉家人。我们都很兴奋,很快就乘火车出发了。
到广州休息一天后,我们就参加了动员大会,当时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手执一双胶鞋上台,他说这双鞋是橡胶制造的。新中国刚成立,就遭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禁运。我们在华南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址种橡胶。他还谆谆教导我们到广东后如何冲凉、防蚊虫等。
1952年3月初,我们乘船离开广州,3月8日到达位于湛江的华南垦殖局办公地。按照当时“先平原后丘陵”的种植橡胶原则,我被分配到海康县进行勘查测量工作。当时的勘查测量仪器很少很简陋,一个队只有一部经纬仪(定方向),一个小平板仪(测水田)和一个土钻。
1952年7月我们完成测量任务,回校领取毕业证后到华南垦殖局上班。在湛江,我和中山大学学生高连璠相识相知,后来结为夫妇。
勘测红旗四处飘扬
上世纪50年代,高明环(三排左二)等部分南下大学生与同事合影。徐珊珊 翻拍
1953年初,我们根据安排到海南工作。我们从广东湛江乘卡车到海安,再坐木船到海口。在海上走了很长时间,才远远看到海口的楼房,大家都特别兴奋。当时,海口最高的楼是得胜沙路的五层楼,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就在楼里办公。不久,我们就分头到基层工作了。
我们乘车到儋州那大后,再步行到白沙查苗进行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随后,我又和同事们到海南南部一块灌木林地进行测量。
从海口到这块灌木林,我们一共走了三天时间。我们带着自己的行李,当地带路的同事则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咸鱼,另一头是一袋米,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工作口粮。在一条河边,一间大草房是我们的宿舍,我们用木桩和木条搭床铺,全部人都住在一起。我是唯一一名女性,为了照顾我,他们让我住在偏西边的一个角落。在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中,我负责用经纬仪定向。
艰苦年代激情满怀
高明环进行橡胶生化试验。陈勇 翻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找地种橡胶、规划建农场是海南垦区的主要任务。为了新中国的橡胶事业,海南农垦的勘测设计队伍....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