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规避电泳流漆的设计措施

知识中心 > 工业涂料 > 规避电泳流漆的设计措施


规避电泳流漆的设计措施


引言

电泳流漆,是汽车涂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典型漆膜弊病。当电泳流漆发生在可视区域时,需进行打磨以消除流漆问题,保证油漆外观效果;而当打磨露底时,还需要补喷防锈底漆以保证防腐性能。

从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角度来看,电泳流漆一方面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多余的材料损耗与人工浪费,另一方面却并没有给产品质量带来任何积极正面的作用和贡献。电泳流漆是不希望看到的一种问题情况和负面现象,因此要加以控制、避免和消除,特别是应当从车身设计的源头进行规避和预防。

1

问题描述及简析

电泳流漆又称为二次流痕或二次流挂,是指电泳湿膜完全正常,但在烘干过程中,电泳漆积液从车门折边等缝隙结构处流出并滴落在车身外表面或其他可视部位,烘干后残余的固体分遗留在电泳漆膜上所形成的问题缺陷。

电泳流漆的常见可视区域(以轿车或SUV为例),主要集中于翼子板外表面、门槛区域和门盖包边区域,门框边沿、车门内外表面、侧围后窗立面,顶盖四边角、尾门流水槽、铰链或螺栓安装区域等。

1.1 翼子板外表面、门槛可视面、门/盖包边区域

这些区域的电泳流漆基本上都源于门/盖区域的包边间隙和折边胶涂敷的控制不良,特别是转角结构处,由于间隙控制和黏胶涂敷存在工艺上的难点,很容易产生电泳漆液滞留(且无法有效清洗、沥干)。之后,在炉温烘烤的过程中,滞留的电泳漆液受热膨胀而溢出或滴落,在包边区域、翼子板外表面和门槛可视面形成了电泳流漆(见图1)。

图1翼子板外表面(a)、门槛可视面(b)、门/盖包边区域(c)电泳流漆

1.2 门框边沿、车门内外表面、侧围后窗外立面

这些区域的电泳流漆,多数源于钣金设计三层或两层板搭接时所形成的兜液结构,无论是夹缝中兜液,还是小空腔结构兜液,都会形成某种程度的电泳漆液滞留,而滞留的电泳液偏多时就会在炉温烘烤的时候膨胀溢出,进而在内外表面上形成电泳流漆(见图2)。

图2门框边沿(a)、车门内外表面(b)、侧围后窗外立面(c)电泳流漆

1.3顶盖四边角

顶盖四边角处的电泳流漆大多呈现长条状,常见于侧围翻边、顶盖翻边、前后立柱弯折处所形成的孔洞(老鼠洞)下方。

由于三板对接所形成的孔洞结构会天然存留多余的电泳漆液,所以很容易造成烘烤过程中漆液溢出并在流水槽部位产生明显的长条状电泳流痕(见图3)。

图3 顶盖后边角电泳流漆

1.4尾门流水槽

尾门流水槽处的电泳流漆,或呈现滴流状,或呈现长条状,....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电泳漆成分及技术条件对膜层的影响 下一篇:电泳漆槽液的日常管理项目应该怎样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