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溶剂及施工工艺对3C1B水性面漆外观影响研究

知识中心 > 工业涂料 > 溶剂及施工工艺对3C1B水性面漆外观影响研究


溶剂及施工工艺对3C1B水性面漆外观影响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0年位列全球第一,汽车涂料行业在我国涂料工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环保法律法规对涂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的限制越发严格,环保性强、漆膜性能佳、设备投资少的汽车涂料及涂装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水性涂料作为环境友好型涂料的代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其具有水挥发速度慢、表面张力大的特点,使得水性涂料在涂装过程中容易产生流挂、针孔等漆膜缺陷。传统水性涂装工艺与水性3C1B涂装工艺对比如图1所示。

图1传统水性涂装工艺与水性3C1B涂装工艺对比

由图1可知,3C1B(三涂一烘)紧凑型工艺是以湿碰湿的方式喷涂水性中涂、水性面漆和清漆,并一次性烘干,在保证汽车涂装性能及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中涂与面漆之间、面漆与清漆之间的组分会发生相互交换渗透,涂料配方设计过湿或施工过程脱水不足会造成针孔、涂层间咬合等缺陷,从而影响漆膜的外观表现。因此,水性3C1B工艺对涂料配方、涂装设备及涂装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水性白实色涂料为例,从中涂、面漆的原料配方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水性3C1B汽车涂料的外观改进进行了研究,并识别出了关键影响因素。

1

实验部分

1.1实验材料

1.2实验设备

1.3实验准备

水性3C1B中涂定膜喷涂,膜厚范围16~22μm,80℃预烘6min;水性3C1B白实色面漆定膜喷涂,膜厚范围23~30μm,80℃预烘6min;2K罩光清漆定膜喷涂,膜厚范围50~60μm,90℃预烘10min,140℃烘干20min。

2

结果与讨论

2.1中涂配方及施工工艺对漆膜外观的影响

中涂是汽车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漆膜耐紫外性能、抗石击等机械性能,其对底涂层有一定的填充作用,可以提高车身表面平整度,从而对漆膜外观产生影响。对于水性3C1B工艺,水性中涂与水性面漆之间湿碰湿接触,中涂层在满足良好的填充及流平特性的同时,还需防止由于漆膜太湿,层与层之间渗透咬合,进而出现针孔、失光等外观缺陷。本文从中涂的原料配方及施工工艺两方面对水性3C1B白实色涂料的外观改进进行了研究。

2.1.1配方中溶剂对中涂漆膜外观的影响

3C1B水性漆的外观与中涂的原料配方有较大的相关性,水性中涂的漆膜流平、干湿程度、水性中涂与水性面漆湿碰湿工艺下的兼容性等对外观有直接的影响。在保证中涂、色漆兼容性的前提下,在水性中涂中添加1-丁氧基-2-丙醇、二丙二醇丁醚,以改善流平性,进一步改善外观。

第一组实验为3C1B水性白中涂配方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中涂配方总量0.5%、1.0%、1.5%、2.0%、2.5%的1-丁氧基-2-丙醇,第二组实验为3C1B水性白中涂配方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中涂配方总量0.5%、1.0%、1.5%、2.0%、2.5%的二丙二醇丁醚,黏度均调整至60mPa·s,然后配套3C1B水性白实色面漆及清漆,喷涂水性3C1B白实色汽车涂料全涂层,测试涂层的长波LW、短波SW、鲜映性DOI、外观综合评价CF等数据,以评估1-丁氧基-2丙醇、二丙二醇丁醚对漆膜外观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x轴为溶剂添加比例,y轴为中涂改进配方与原配方的外观数据的差值。

从图2可以看出,中涂中添加1-丁氧基-2-丙醇对全涂层外观有一定提升,LW降低2~3个单位,SW降低1~....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稀释剂对油漆光泽的影响,浅析现场施工中的常见现象 下一篇:喷漆房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