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工程机械涂装工艺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知识中心 > 工业涂料 > 工程机械涂装工艺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工程机械涂装工艺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摘要】介绍了工程机械结构部件及整机修补性涂装工艺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机械涂装特点,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0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风暴以及正在持续蔓延的欧债危机以来,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已经从原来的性能、可靠性方面扩展到外观性能的竞争,各主流制造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精细化”,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许多市生产厂家加大技改力度,引入部件涂装工艺,完全实现部件涂装面漆化,提高整体装饰防护性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内工程机械产品的涂装质量还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孔、洞、缝、腔、边角防护差,面漆化后的零部件在运转、装配、调试过程中磕碰伤情况比较严重,导致涂层外观装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下料成型、焊接等工艺以及涂装材料影响,导致涂层的丰满度、平整度和光泽等感光质量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涂装工艺

由于工程机械产品部件品种杂、批量小、规格多、体积大、质量重的特点,不同产品生产特点和使用环境不同,生产纲领不同,涂装工艺各有特点。早期采用的整机涂装工艺已逐步过渡到零部件完整的面漆化涂装工艺,有效益高了所有部件各部位的防锈性能。目前普遍采用的典型工艺流程如下:

零部件:下料成型→焊接→机加→抛丸(或喷丸)→清理→喷底漆→烘干→挂原子灰→烘干→打磨→喷面漆→烘干固化→装配调试。

整机修补:清洗→水迹烘干→挂原子灰→烘干→打磨擦净→面涂1→烘干→面涂2→烘干→成品(水分干燥和腻子干燥大多数采取自干方式)。

结构件:钢板抛丸→涂车间底漆→下料→机加工(或焊接)→焊接(或机加工)→除油→人工补喷丸(≥Sa2.5级,粗造度20~40μm)→清理(洁净度≤2级)→涂富锌底涂→挥发流平→固化→挂原子灰→固化→打磨→喷中涂→挥发流平→喷各色面漆→烘干→装配。

与传统工艺相比,增加了钢板的预处理,确保焊接成型后的阴死角、死腔内涂层的有效覆盖、同时可以克服因氧化皮引起的焊接缺陷。喷(抛)丸前的除油相当重要。既要提高喷(抛)丸的效率、降低丸料的消耗,还能提高清理后表面的清洁度。

由于结构件的杂、大、重的特点,经过涂装后的部件以及整机在使用过程中的磕碰伤在所难免,为了提高涂层遭到磕碰损坏后的防锈性能,通常采用富锌底漆防止磕碰处锈蚀的蔓延。同时,往往需要对因焊接损伤的涂层进行预涂。

薄板件、覆盖件前处理采用“酸洗磷化+阴极电泳”工艺,电泳涂层不仅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与相同膜厚的喷涂涂层相比,防护性能大幅度提高,水性电泳涂料的使用,基本杜绝了有机溶剂的排放。

为了追求外观效果,薄板件、覆盖件在阴极电泳涂层的基础上,基本参照汽车覆盖件涂装工艺。整机修补:清洗除油污→水迹烘干→补原子灰及打磨→涂中涂→流平→喷涂面漆1→消痕→喷涂面漆2→消痕→(喷涂清漆→消痕)→固化→产成品。

2 涂装材料

工程机械结构件用漆普遍采用可低温烘干或自干型涂料,品种主要有铁红环氧底漆、改性醇酸磁漆、丙烯酸工程机械磁漆、聚氨酯磁漆、氧固化型醇酸漆、挥发型丙烯酸磁漆在一些小规模企业仍然使用,但由于其防护性能所限,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产品已普遍采用双组分聚氨酯面漆涂层体系,....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涂装质量检测标准及检测方法分析 下一篇:【涂装资料】国内涂装生产线技术的弱点分析